伍德斯托克(Woodstock)音乐节40周年之际,当年的音乐节原址--纽约州的贝瑟尔.伍兹镇(Bethel)8月15号举行了纪念音乐会。
观众们很多是当年留着长发、穿大喇叭裤的嘻皮士,如今他们两鬓斑白,但狂热不减当年,音乐会的门票早已被他们一抢而空。
他们伴随着音乐挥舞双手,比划出“和平”的手势,再现了第一次伍德斯托克音乐狂欢节的气氛。
当年曾经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表演过的艺人和乐队,Jefferson Starship,Country Joe McDonald,Big Brother“献声”纪念音乐会,不过,第一个出场的是一个15岁的男孩--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康拉德.奥伯尔格(Conrad Oberg)。他用电吉它演奏“星条旗永不落”富有震撼力,简直就是音乐传奇Jimi Hendrix的化身,而且康拉德.奥伯尔格还是一个有严重视力障碍的孩子。
伍德斯托克影响深远。它代表了很多东西,博爱、自由、和平、团结精神;嘻皮士生活方式;有人说绿色运动就从那个时候开始。
1969年8月15号到18号,50万人从美国四面八方聚集到纽约州距离伍德斯托克镇43英里的贝瑟尔的一个牧场,目睹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盛事--伍德斯托克音乐节。主题是“和平与音乐”。
参加人数远远超过组织者的预期;当地的设施根本无法接纳这么多人,最后音乐会变成了免费的狂欢节,有票的,没票的,只要一块儿毯子就可以席地安营扎寨,连日来的暴雨让人们在泥水里度过了四天的狂欢。
维拉.娜瓦罗Vara Neverow当年和伙伴们提前一个星期就从新墨西哥赶到这里协助准备工作,她还记得当时的情景:“短短几天,几十万人来到这里把这片宁静的田园变成了一个拥挤的都市,简直不可思议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,有穿奇装异服的,甚至还有裸体的;有的人吸毒吸到神志不清的地步。”
戴比.法伦当时14岁,她家就住在音乐节现场附近,她说:“我爷爷奶奶不让我出去。到了星期天,我和表妹偷偷溜了出去。对我来说,那就是一个大party。那时候,人们穿大喇叭裤,男男女女都留长头发。”
这么多人涌入,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挤;一堵车就是数十英里,以至于很多乐队无法及时赶到。
因此也让里奇.黑文Richie Havens幸运地成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第一个演唱的歌手,因为要等待其他乐队到来,所以里奇.黑文把他会唱的歌几乎全都唱了一遍,包括“自由”(Freedom)。
他回忆说:“唱完了以后我就想:这下该怎么办?我在心里告诉自己,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寻求的自由,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声音......我们刚刚到这里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它的深远意义。”
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表演的30多个乐队可以说代表了60年代美国音乐文化的精髓:Janis Joplin,The Who,Santana,还有Jimi Hendrix等等。
不过对于维拉.娜瓦罗来说,音乐并不是吸引人们参加音乐节的唯一理由:“毫无疑问,人们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来到这里,不过吸引他们的还有社区精神,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到这里放松自己,寻找生活的意义。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快乐和希望。”
40年过去了,伍德斯托克魔力不减。人们继续用各种形式、包括华人导演李安最近的新片“Taking Woodstock”,讲述一个共同的主题:伍德斯托克。
很多的描述是真实的,有些也许只是人们的想象。吸毒也是伍德斯托克的一个现象,以至于有这么一个说法:如果你对伍德斯托克有清楚的记忆,那你很可能根本没有到过伍德斯托克。
里奇.黑文已年届70。对他来说,伍德斯托克奠定了他的音乐道路。
伍德斯托克也改变了很多人普通人的生活。用维拉.娜瓦罗的话来说是一个“从黑白到彩色的世界”,她也相信伍德斯托克影响了美国文化:“我觉得它激发了很多人回归自然,改变世界,摆脱城市生活的束缚,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。伍德斯托克带来了很多变化,我觉得大多数都是正面的。”
除了音乐会,贝瑟尔.伍兹镇15号开始正在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,参加的人数大约在1万5千人左右,距离当年的50万人有很大差距。
关键词:伍德斯托克,Woodstock